上一页|1|2|3|上一页
/3页

主题:中国人何时才能吃上放心奶粉?

发表于2013-08-08

近日披露的恒天然奶粉受肉毒杆菌污染的事件后,4日中国已经全面停止了新西兰奶粉的进口,同时,国家质检总局也公布了3家进口了受污染奶粉的国内企业,分别是娃哈哈、多美滋和上海糖业烟酒(集团)有限公司。据了解,被污染的这三批奶粉被用于制作多种产品,包括儿童成长奶粉、运动饮料以及婴儿奶粉,涉事的产品可能多达900吨。

发表于2013-08-08

近年业,我国问题食品不断。苏丹红”虽走,“绝育黄瓜”又至;从“瘦肉精”到“染色馒头”,从“黑心烤鸭”到“塑化剂饮料”;西瓜会爆炸,生姜爱硫黄;从醋精“老陈醋”到“更新换代”地沟油,再到现在的“茶叶农药门”和脏臭皮革废料变成药用胶囊……我国毒食品“你方唱罢,我登场”已是不争的事实。这其中,奶粉、乳制品安全问题,更是让人更让我们瞠目结舌,愤怒与无奈。

发表于2013-08-08

三聚氰胺事件以来,至今国产问题奶粉依旧前仆后继地涌现,中国消费者开始逐步抛弃国产奶粉。进口奶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幅提升,而且价格上涨得有些离谱。新西兰“毒奶粉”事件提醒我们,“打铁还还需自身硬”,完全依赖“洋奶粉”并非长远之计。然而,更让纠结的是,这一次的“毒奶粉”事件,竟然是由新西兰的乳制品工厂率先发现了自己的产品质量问题,并且由他们的相关部门向国内通报,这才得以大白于天下。也就是说,假如新西兰方面不自揭家丑,这些进口的“毒奶粉”依然要源源不断进入国人的肚皮。

发表于2013-08-08

至今国产问题奶粉依旧前仆后继地涌现,中国消费者开始逐步抛弃国产奶粉。进口奶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幅提升,而且价格上涨得有些离谱。新西兰“毒奶粉”事件提醒我们,“打铁还还需自身硬”,完全依赖“洋奶粉”并非长远之计。然而,更让纠结的是,这一次的“毒奶粉”事件,竟然是由新西兰的乳制品工厂率先发现了自己的产品质量问题,并且由他们的相关部门向国内通报,这才得以大白于天下。也就是说,假如新西兰方面不自揭家丑,这些进口的“毒奶粉”依然要源源不断进入国人的肚皮。

发表于2013-08-08

诚然,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也隐瞒了“毒奶粉”真相4个月,不过,新西兰在奶粉检测方面要好于其他国家。据悉,目前全球尚未有二聚氰胺的检测标准以及很好的检测方法,但新西兰却能检测出二聚氰胺。如果我国的乳业标准不是“全球最差”,而是高于其他国家检测标准,中国消费者会才会对国产奶粉另眼相看。

发表于2013-08-08

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如今在日本的商店里,如果你看上一棵蔬菜,可以拿出手机,对准蔬菜标签上的二维码扫描一下,就能查到它的品种,种植方法,以及栽培者的照片也许是一对农民夫妻在田间地头的合影,他们保证你吃得安全。这种可以追溯到生产源头的食品,在东瀛岛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。

发表于2013-08-08

和我们今天一样,50年前,日本曾深陷食品安全的困境,毒奶粉、含镉稻米、含汞鱼贝……1955年日本曾发生过恶性毒奶粉事件,导致1年内130名婴儿夭折。该事件警醒了日本国民,为了吃到一口放心的食物,日本人曾经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。日本的民众靠的不是自行生产食品,而是靠推动、组织更优化安全的专业生产模式,走出了困境。

发表于2013-08-08

中日国情不同,不能简单类比。中国人要吃上放心奶粉,几乎同所有问题食品一样,寄希望于商家企业的“道德血液”,无疑于痴人说梦,仍需要从制度方面入手。一方面,有关部门必须更加负责、更加主动、更加常态化地开展工作,变事后推诿为事先履职责,变“踢皮球”为“打组合拳”,构筑起坚实的监管防线,摧毁奶粉造假的产生土壤。发现食品奸商,要罚得他们倾家荡产,让制售假者无处藏身。另一方面,在加大打击食品不法商力度的同时,还加大对监管部门相关人员渎职责任的追究力度。

发表于2013-08-08

就目前而论,最起码要做好三件事:其一,对国内市场销售的奶粉进行专项检查,把好“洋奶粉”进口关;其二,国内奶粉来源在产品包装上均标注得不够具体,这个现状必须改变,否则,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不到保障;其三,我国新国标奶粉检测标准严重滞后,亟待完善。

发表于2013-08-08

总之,我国频繁发生的奶粉事件说明,新国标低下、监管示范、打击力度缺乏……而几乎所有问题案例的根源都是人为操作不当。如果有关部门再这样无所作为,恐怕中国人“何时才能吃上放心奶粉?”的问号还会一直打下去。

上一页|1|2|3|上一页
/3页